五节句规定的节日(5个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中国有哪十个传统节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1、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为除夕,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春节

又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3、元宵节

元宵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

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6、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7、七夕节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

在古代,七夕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它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8、中秋节

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9、重阳节

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0、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五一是什么节日

“五一”是国际劳动节,是全体劳动者的节日,地球人都知道。如果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那一定是个弱智。打开近日大小媒体,“五一”二个字出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但是“五一”后面所标明的大多不是“劳动节”这三个字,而是“五一黄金周”、“五一长假”、“五一大酬宾”之类的字眼,而内容上更是与劳动节的主题毫不相干。虽然偶有媒体也开出了一些宣传劳动者的栏目,但是相对于那些为招揽生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商家、景点、旅游团的热闹场面而言,劳动者在自己的节日里实在是算不得“露脸”,充其量也只是作了一回“应景”的角儿,显得有点寂寞与孤独。前几天,总算在《人民日报》等媒体看到全国首次公示的“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很是兴奋,可是细细一看,发现劳模的公示名单里“长”、“官”的名字实在多了些,不禁又为那些工作在最基层、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者愤愤不平。与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一样,我等也是普通一员,可尽管媒体、商家、旅游团折腾来折腾去,总感觉这个原本属于“劳动者”的节日与自己越来越远,倒是成了一个“黄金周”的看客。如此,几年之后,“五一”是什么节日,恐怕我也会弱智得说不上来了。上学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段体现劳动者价值的话:“这世界上若是没有种田、裁缝、木匠、铁匠、机器匠、驾船工人、掌车工人、搬运工人等,我们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屋住,没有车坐,没有船坐,便不能生存,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我国在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其本意决非主张竭力消费和庆祝,而是为了记住处在社会底层又是“最有用、最贵重”的一些人或事,是在纪念和缅怀,也是为了提醒所有劳动者珍惜自己的权利。而今,在浮华的“五一”节背后,我们只记得放假、旅游、购物、休息这些“内涵”了!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其真意蕴藏,不管变异有多快、多大,其真意是不应该被违背的。行文至此,想起陶渊明的一句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但愿,在今年的“五一”节里,我们能够更多地看到听到占9亿多人口的工人(包括下岗工人)、农民(包括农民工)这些普普通通劳动者的声音和足迹,为的是不让大家忘记“五一”是什么节日。

端午节是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是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劳动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中秋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3天。

扩展资料: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沿海一带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