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公元前一万年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公元前一共存在了多少年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公元前一万年和公元前一共存在了多少年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史前一万年电影简介
《史前一万年》剧情简介:善于制造灾难的罗兰德·艾默里奇导演又来“折磨”观众了。《独立日》的外星人、《哥斯拉》的大怪兽、《明日之后》的全方位天灾结束后,轮到公元前一万年的古代居民受罪了(由于是虚构的时间,干脆翻译成更大气的“史前一万年”)。每当这种时候,艾默里奇的作品里总少不了一位领导人类摆平问题的全能又好运的主角——当然,若非英雄主义情结泛滥,他也不会拍出《爱国者》来——于是名不见经传的拉丁系新人斯蒂文·斯特雷特当仁不让地成为《史前一万年》的远古救世主。年轻猎人外出干活,某邪恶部落的首领乘机劫掠其大本营,还抢走了主人公的女人。于是壮士组织了一支复仇队伍踏上追踪反击之旅,一路上不仅要与剑齿虎、猛犸象以及不知名的爬行类史前巨兽周旋(疑似恐龙),更须打响敌众我寡的部族战争。尽管华纳方面根据本片难驯的野性而按“2008年的《斯巴达300勇士》”处理,但其实这部主打一位原生态猛男的冒险大作更像是“更新世晚期的《启示》+活人版《贝奥武夫》”——惊人视效和紧张剧情是跑不了了,没准一万年前的“装束”真的能附带着引发“300效应”呢!
公元前1万年,中秋节是哪一天
1、当中华文明还处在晚期智人时期(约距今5万年以前),人们每逢秋季,山中的野果成熟,除了捕猎以外,晚秋的野果可以补充人体能量和微量元素。久而久之,形成了规律,每逢秋季来临,智人们就会格外的开心,静静地等待晚秋,山野间的野果成熟。
2、然而在公元前一万八年,盘古开天辟地,中华文明早期的现代人社会开始高速发展。盘古的儿子成鸠氏世袭盘古之位,对天文历法,自然规律等总结成早期的《连山易》。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就是发生在成鸠氏家族统治华夏地区的天皇氏时期。
3、《连山易》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秋分是一年中的第16个节气。秋季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各别一月。而秋分节气则在中秋的中旬。秋分,即我国南方由夏季进入秋季的分界点,由此预示着丰收来临。
4、每逢秋分节气,农粟、野果成熟以前,上古先人们就会祭拜月亮,以祈祷农粟和野果的丰收。因此,上古时代的秋分也被称为拜月节。
5、五帝时期约公元前3200年,24节气主演用于农事。对秋分时节祭拜月亮也主要是祈祷五谷丰收。
6、中华文明进入夏朝后,大禹治水,对河流百川,山脉等诸多地名,以及天文历法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统一实行夏历,也就是今天的农历。祭拜月亮神,会在祭台上,摆放红枣,五谷等,夏朝祭拜月亮已经具备一定的仪式。由于每年的秋分时间都不是固定的,但是都在秋季中期,即每年8月,因此,夏朝开始,将祭拜月亮神的日子统一定为每年8月15日。
7、周朝时期,定下了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在周朝史典籍《周礼》中也有记载。因此在周朝时期,每年8月15日祭拜月亮神,已经从民间上升为国家节日,天子朝臣皆拜月。
8、在汉朝时期,中秋拜月、敬老,赐以雄粗饼。雄粗饼便是最早的月饼。对于汉朝的百姓而言,雄粗饼是珍贵的点心,意为享受秋天的收获。
9、在浪漫自由的唐朝,才有中秋节一词,中秋赏月也与上古时代的嫦娥奔月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中秋节上升为全国性节日。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著名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中秋佳节寄托情感的开始。
10、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将中秋节食品描述为“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比汉代的月饼(雄粗饼)要精致的多,这是形式意义上的月饼。著名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著名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比唐朝寄托情感又升华了很多。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